1,杜牧曾经是否游览过华清宫

过华清宫绝句 作者: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应该是去过的,要不怎么回有诗篇留下

杜牧曾经是否游览过华清宫

2,杜牧生平简介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生平简介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究竟指的是哪里

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在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深深的疑问,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现有争议的关于“杏花村”归属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山西汾阳、安徽贵池、以及江苏丰县)。 翻遍历史学家缪钺编著的《杜牧年谱》,都没有找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足迹。杜牧在池州待了两年,作为地方最高长官,还不至于冒雨跑到荒郊野外找酒喝。如果此诗作于杜牧从湖北黄州转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即会昌四年的九月份,则在时间上与“清明时节”不符。杜牧曾三次经过江苏丰县,但丰县一带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张杏村”,且向来不产酒。 三处呼声较高的“杏花村”,都因证据不足纷纷落榜。那么,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实是虚?在翻阅唐诗宋词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杏花村”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眼。如唐诗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词中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其中的“杏花村”,均泛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类似于“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较常见的还有“黄叶村”、“绿杨村”、“菊花村”、“苇花村”、“夕阳村”等等。细细品味,这些村名的意境并不比“杏花村”差,但因杜牧名气太大,且诗中有“酒”字,所以关于“杏花村”商标、归属地的问题才会引起激烈争论。 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杜牧的诗,既豪放旷达,又深沉悲慨;既风华流美,又神韵疏朗。这种独特的诗文风貌,既彰显了诗人不凡的功底,也反映了诗人矛盾的一生。杜牧胸怀抱负,自诩有“济世之才”,但仕途上的不得志,却让他感到悲凉无奈。《清明》一诗,表象写景,实则抒情。“雨纷纷”、“断魂”和“酒家”,道出了诗人一直不被重用的愁绪和低靡;用“杏花”收尾,却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春天的憧憬和期待。“遥指”二字极其传神,点明那个理想的、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究竟指的是哪里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了什么旅游景点

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的鹳雀楼
狗佬
黄河啊
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有人说。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欲穷千里目”。其中,前两句写所见。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这首诗,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抽象地说理,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这是写实的笔调,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诗歌不要生硬地,由近望到远、极其浅显的语言,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也起了点题作用,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就把上下、远近,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东西的景物。“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称太阳为“白日”,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远方景。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是一幅溢光流彩。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是天空景。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由西望到东,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既别翻新意,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落日衔山,云遮雾障、西望景,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枯燥地,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又厚重有力鹳雀楼。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高瞻远瞩的胸襟,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
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 夸张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名字叫登鹳雀楼,所以景点就是鹳雀楼

5,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地名

安徽池州1、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北方城市不具备2、唐人曾有一画家根据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作了幅画,画中牧童头带斗笠,身披蓑衣骑在水牛背上。斗笠、蓑衣是南方人才用的,北方人不用。而水牛也只有南方才有,北方都是黄牛。3、杜牧从未在山西做过官,历史上也查不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记载。而《清明》诗的创作年代,与杜牧任池州刺史是相吻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
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在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深深的疑问,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现有争议的关于“杏花村”归属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山西汾阳、安徽贵池、以及江苏丰县)。 翻遍历史学家缪钺编著的《杜牧年谱》,都没有找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足迹。杜牧在池州待了两年,作为地方最高长官,还不至于冒雨跑到荒郊野外找酒喝。如果此诗作于杜牧从湖北黄州转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即会昌四年的九月份,则在时间上与“清明时节”不符。杜牧曾三次经过江苏丰县,但丰县一带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张杏村”,且向来不产酒。 三处呼声较高的“杏花村”,都因证据不足纷纷落榜。那么,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实是虚?在翻阅唐诗宋词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杏花村”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眼。如唐诗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词中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其中的“杏花村”,均泛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类似于“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较常见的还有“黄叶村”、“绿杨村”、“菊花村”、“苇花村”、“夕阳村”等等。细细品味,这些村名的意境并不比“杏花村”差,但因杜牧名气太大,且诗中有“酒”字,所以关于“杏花村”商标、归属地的问题才会引起激烈争论。 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杜牧的诗,既豪放旷达,又深沉悲慨;既风华流美,又神韵疏朗。这种独特的诗文风貌,既彰显了诗人不凡的功底,也反映了诗人矛盾的一生。杜牧胸怀抱负,自诩有“济世之才”,但仕途上的不得志,却让他感到悲凉无奈。《清明》一诗,表象写景,实则抒情。“雨纷纷”、“断魂”和“酒家”,道出了诗人一直不被重用的愁绪和低靡;用“杏花”收尾,却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春天的憧憬和期待。“遥指”二字极其传神,点明那个理想的、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
杏花村其实就在山西,杜牧这首诗也是写山西杏花村的,虽然杜牧没有去过山西,而描写杏花村情景中的水牛也是来自南方,北方虽然没有水牛难道不能发顺丰到付吗?当时顺丰快递已经很发达了
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在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深深的疑问,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现有争议的关于“杏花村”归属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山西汾阳、安徽贵池、以及江苏丰县)。 翻遍历史学家缪钺编著的《杜牧年谱》,都没有找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足迹。杜牧在池州待了两年,作为地方最高长官,还不至于冒雨跑到荒郊野外找酒喝。如果此诗作于杜牧从湖北黄州转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即会昌四年的九月份,则在时间上与“清明时节”不符。杜牧曾三次经过江苏丰县,但丰县一带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张杏村”,且向来不产酒。 三处呼声较高的“杏花村”,都因证据不足纷纷落榜。那么,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实是虚?在翻阅唐诗宋词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杏花村”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眼。如唐诗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词中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其中的“杏花村”,均泛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类似于“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较常见的还有“黄叶村”、“绿杨村”、“菊花村”、“苇花村”、“夕阳村”等等。细细品味,这些村名的意境并不比“杏花村”差,但因杜牧名气太大,且诗中有“酒”字,所以关于“杏花村”商标、归属地的问题才会引起激烈争论。 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杜牧的诗,既豪放旷达,又深沉悲慨;既风华流美,又神韵疏朗。这种独特的诗文风貌,既彰显了诗人不凡的功底,也反映了诗人矛盾的一生。杜牧胸怀抱负,自诩有“济世之才”,但仕途上的不得志,却让他感到悲凉无奈。《清明》一诗,表象写景,实则抒情。“雨纷纷”、“断魂”和“酒家”,道出了诗人一直不被重用的愁绪和低靡;用“杏花”收尾,却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春天的憧憬和期待。“遥指”二字极其传神,点明那个理想的、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地名。答案是杏花村。

6,钱塘湖春行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创新赏读] 闲笔不闲(文/张雨生 ) 诗贵精,容不下闲笔。实属闲笔,应删削。但是有些文字看似闲,实不闲,细细品读,那闲笔之中会生出另一番意韵。深层的诗味,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几处”是数量词。“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柳浪闻莺” 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谁家”是疑问词。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 而流动起来。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 那位诗评家就当诗评家吧,千万别当编辑,更别当总编。否则,白居易们的诗作投到他手里,他大笔一抹,说是砍去“闲笔”,实则伤筋动骨,那诗作的命运就惨了. 翻译: 漫步在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天空中的云气低垂下来,水色和天光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道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正逐渐开放,让人眼花缭乱,刚长出来的小草可以遮住马蹄.西湖东面的白沙堤上绿柳成阴,令人喜爱而留恋忘返!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西湖游记,游览的景点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文章TAG:杜牧一生旅游了哪些地方  杜牧曾经是否游览过华清宫  
下一篇